原标题:乘客心脏骤停 地铁人6分钟生死救援 6月6日17时许,青岛地铁1号线沧安路站,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乘客进站时突发心脏疾病,倒在了进站楼梯平台上。在乘客家属手足无措时,青岛地铁工作人员快速响应,伸出援手,及时救助乘客生命。据介绍,这是地铁工作人员今年第二次紧急启用AED(体外除颤仪)救助乘客。 突发 乘客晕倒地铁人急救 “车站各岗位,A口楼梯平台有人晕倒,请立即联动! ”在乘客倒下后,一名地铁司机、一名地铁保洁班长先后发现并第一时间联系了车站控制室,沧安路站值班站长岳士寒接到消息后,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程序,与车站民警快速赶至现场。 当发现乘客面容紫绀、呼吸微弱,岳士寒的第一反应:“不好!可能是突发心脏疾病。 ”他当即询问乘客随行家人,乘客家属反馈乘客有心脏病史,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也为接下来的应急救助确定了方向。 乘客危在旦夕,岳士寒马上组织人员抢救并维持现场秩序,一边准备心肺复苏,一边拿取车站配备的AED。岳士寒担心乘客着凉,脱下外套垫在其身下,并与民警调整乘客姿势,开放气道,在17点20分进行第一轮心肺复苏。 救助 使用AED抢回一命 岳士寒跪在乘客身侧,双肘伸直一次次用力下压,并时刻关注乘客状态。17点21分,他发现乘客依然没有任何反应,果断在对应位置贴上电极片,启用AED为乘客进行第一次电击除颤,并配合开展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与此同时,120急救中心电话接通,地铁其他工作人员通过线上指导参与到救治中。岳士寒又使用AED进行了再次电击,间隔按压的操作也没有停止。 经过3次心肺复苏、2次电击过后,17点26分,乘客终于有了呼吸,120医护人员此时也抵达现场,“接棒”岳士寒,继续对乘客进行心肺复苏。一名天使救援志愿者后续赶到也加入到救助队伍。 在完成初步救治后,乘客被众人抬出地铁站,送往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动员经与医院急诊联系了解,乘客已转入ICU继续治疗。 在乘客突发心脏疾病晕厥后,青岛地铁员工、120医护人员、志愿者三方接力,汇聚成一股合力,在这场“抢救生命接力赛”中,抢抓“黄金四分钟”,完成了对乘客的初步抢救。 行动员了解到,今年29岁的岳士寒曾在2018年和2021年参加过第一响应人救援队的培训。 “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乘客突发紧急情况时,及时响应施以援手是每一名青岛地铁人的责任和义务。”事后和同事说起这件事,岳士寒觉得日常培训和演练非常重要,“面对突发状况,作为先期处置人员,肯定会有一些紧张,不过有日常的培训和演练,让我们在处理这些紧急情况时更加胸有成竹。 ” 保障 3000名地铁人会用AED 据了解,目前青岛地铁已在线网128座运营车站投放了AED设备,共计111台,后续计划逐步配齐全线网车站AED设备,达到“一站一台,线网全覆盖”。 体外除颤仪(AED)可以自动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帮助恢复心律,配合心肺复苏能够在最佳抢救时间内提高急救成功率,是心源性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 本次对乘客施救的岳士寒,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质,遇突发状况沉着冷静、处置得当,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能保障。这还得益于青岛地铁在配置AED的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开展AED设备操作技能培训和操作资格取证,邀请专业培训机构,持续开展一线人员AED设备急救技能培训。目前通过培训考核人员达3000余人,确保满足“已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每台周边有不少于10名人员接受过使用资质培训”的要求,保证设备随时可用、随时能用,为广大市民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资讯内存 没呼吸、没心跳,上AED! 青岛地铁曾上演过生死营救 这不是青岛地铁工作人员第一次使用AED除颤设备救治乘客。1月5日,青岛地铁1号线山里站的一名男乘客突然晕倒并失去意识,地铁工作人员争分夺秒,使用AED及时施救,挽回了乘客的生命。这次成功的急救,早报1月7日曾予以报道。 当天中午12点41分31秒,山里站的保洁员在卫生间工作时,发现一名从隔断里走出来的男乘客突然倒地。保洁员上前简单询问,然后迅速跑到站台叫来了站台岗工作人员王栩柠。 王栩柠第一时间上前查看并通过手台通知车控室。得到消息的车控室全员应战,有的负责拿药箱,有的拨打急救电话,有的安排调取AED,值班站长郭守花和厅巡岗邵钰卿则直奔卫生间。 12点43分39秒。 “先生,你能听到我说话吗?听到你动一下手指。 ”郭守花趴在乘客耳边呼唤道。起初,她的呼唤还能得到乘客手指轻微颤动地回应,然而2分钟之后,乘客对她的询问不再有任何回应,只剩下眼皮和喉结轻微地抖动。 12点46分55秒,保安员将AED送到现场。随后,乘客眼皮和喉结的反应也察觉不到,邵钰卿侧头趴到乘客身边,望向他的胸口——感受不到呼吸,胸口没有任何起伏。 “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符合使用条件,上AED!”前一天刚刚参加完“青岛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的邵钰卿,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把培训的关键知识点在脑子里过了一下。 12点50分42秒,邵钰卿拿起剪刀将乘客衣服剪开,为乘客贴上了AED的电极片。 “请进行心肺复苏。 ”12点51分55秒,经过短暂的监测,AED发出提示。“提示音刚响,就看到邵钰卿跪下去开始按压,反应真的是非常非常快! ”郭守花回忆道。 “滴、滴、滴、滴……”随着提示音,邵钰卿按照培训中所学的技术一次次按压。与此同时,郭守花不断通过手台安排寻医广播和急救车接应等相关工作。 30次按压过后,邵钰卿意识到要做人工呼吸了。为了不耽误急救效果,邵钰卿没来得及拿纱布,直接俯身对着乘客口中送气。再然后,继续进行按压。 因为心肺复苏及时,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理想。12点53分25秒,乘客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随后胳膊摆动了一下,恢复了呼吸和心跳。 资讯延伸 我市已配置AED超千台 行动员从青岛市红十字会及青岛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2018年,我市首次在多个公共场所安装了60台AED,并且对AED周边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开展了AED的使用培训。目前,我市已在机场、铁路、体育场馆、图书馆、地铁、海水浴场等公共场所陆续投放了超千台AED,以备救命需要。 “目前基本已经达到在每台AED的周边,有不少于10名工作人员掌握AED的使用,能随时拿出AED来应对突发情况。所以市民遇到此类突发情况,若不掌握AED的使用,可现场呼叫周边工作人员来协助。”青岛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并且这些工作人员同时也接受过红十字救护员的培训。 观海资讯/青岛早报行动员 魏铌邦观海资讯/青岛早报首席行动员 孙启孟通讯员 李竞承 文章来源:信网。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