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城阳区人民医院) 信网5月5日讯(首席行动员 丛黎)“多的时候一天得做10几台手术,除了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在医院。”在过去的一年,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均志几乎是“两点一线”,他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将一位位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医疗技术服务不断提升 以满足危重症患者救治 疫情期间,为了严格遵守防疫规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医院对于住院患者及陪护有着十分精细化的管理要求,“由于疫情防控,很多患者认为住院比较麻烦,大部分患者都因重症而不得已住院,进而导致了危重症患者的增加。”心血管内科王均志主任介绍,为了满足住院需要,科室优化调配,将重症监护室(CCU)床位从原先的10张扩充到20余张,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不仅如此,近期大家的运动量普遍减少,加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大等因素,都会一定程度导致心梗的发生率增加,去年,我们科完成了400余例心梗手术,今年预计这个数字还会再次增加。”王均志主任说。 技术精湛 多次成功抢救急危重症患者 除了心梗,心衰、慢性闭塞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86岁的老人王先生,胸痛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在外院行介入治疗不佳,只能做搭桥手术,考虑到患者年龄大,肺功能不好,后来经人介绍找到了王均志主任,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王均志及其团队成功为老人开通了堵塞的血管,植入支架,解除了老人胸痛的症状,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53岁的刘先生,一天凌晨突发胸痛,到院时心跳很慢,血压基本测不到,急诊立即通知导管室(DSA),同时联系重症医学科,立即给病人气管插管、安装呼吸机,植入临时起搏器,经造影筛查出左主干病变,这种患者的死亡率超过90%,通过多学科协同配合,成功为患者完成介入手术,经过10多天的抢救和治疗,患者平安出院,一例例抢救成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城阳区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也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认可。 “在危重症救治方面,团队的协作配合、技术越发成熟,设备的不断完善,加上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医院的危重症救治水平已走在青岛市前列,这也是近几年,医院综合能力快速提高的缩影。”王均志主任介绍。 一天十几台手术 空暇时间很有限 作为学科带头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是王均志的重点工作之一,一天十几台手术已成为一种常态,病房和手术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早已成习惯。“我记得,最多的一次从早上八点多进手术室开始做手术,一直到晚上九点才结束,确实很疲惫,回到家就只想躺下休息,担心会有急诊电话被叫回医院,所以必须抓紧时间恢复精力和体力。”王均志坦然。 现在的王均志每天不在病房,那就是在手术室里做手术,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成为了科里的劳动模范。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断规范化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使得危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有了不断的飞跃。尽管已经取得傲人的成绩,但作为一名医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均志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潜心钻研医疗技术,一心扑在医疗事业上的他将带领着团队继续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救治理念。 文章来源:信网。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