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有人认为强人工智能可以使人类逐渐无需劳动,进入真正“天堂”般的生活,人类生存的唯一意义,便是享乐。 显然,当下我们的科技,距离强人工智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我们将如何生活,但当下,在智能算法的作用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恐受监控。 我们不仅没有获得更多的享乐,反而在智能算法的分析下,变得无所遁形,而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职场。 如果说,曾经上班“摸鱼”,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么随着智能算法、智能设备的普及,“摸鱼”可能会彻底成为过去式。
未来的人们,很可能需要拼尽全力的、没有一丝闲暇的工作,彻底沦为“工作的机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螺丝钉”。 唯一的问题便是,那一天,还有多远? 摸鱼是对是错?严抓考勤,又是为何?任何一个成年人,都懂得一个人不可能随时随地的在工作状态之中,在办公室闲聊、在工作中听听音乐,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我看来,摸鱼是否可耻,其实与摸鱼本身并无关联,摸鱼是否可耻,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员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上的。
职场是一个唯结果论的场合,也是一个考究个人能力价值的场合,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工作的产出。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每天摸鱼但工作完成出色的员工,本就是工作量不够饱和的产物,但我认为,能力的高低,显然会使工作完成的效率产生差异。 那么,如果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工作完成效率,难道就应该要为其安排更多的工作,让其陷入饱和、忙乱之中?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摸鱼本身没有对错,职场也不讲对错,真正决定一名员工价值、好坏的,还是这名员工的产出。 但理论如此,在现实情况中,许多公司却对“摸鱼”行为严防死守,甚至是出现各种荒诞的景象。
很多企业似乎忽视了个体精力的有限性,对员工采取紧逼的姿态,不断地严抓考勤,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种完全无法理喻的事情。 甚至于,在网络中有人说,严抓考勤是一个企业没落的开端。 严抓考勤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严抓考勤是企业没落的开端,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没落的开端,不如说是没落的结尾。 当一个企业开始严抓考勤时,并非是这个企业即将开始没落,而是这个企业已经开始变得“病入膏肓”,甚至于说是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我与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聊过这个问题,许多管理者说,严抓考勤是消弭企业特权滥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 很遗憾,我也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考勤严抓的对象,显然是企业中基层的员工,即使是再为严格,也不会涉及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毕竟中高层管理者本就不需要严格遵守考勤坐班制度。 所谓的激励手段则更是无从谈起,毕竟许多企业严抓考勤的目的,本就是通过严厉的处罚来约束员工。 那么,如果我们揭开残忍的真相,企业严抓考勤、对摸鱼采取近乎“变态”的监督,目的到底是什么? 目的其实很简单,也很复杂。 01 压力的向下传递 当一个企业步入末路,必然会伴随着体系的僵化,企业中的中高层岗位被完全的、长久的把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体系的僵化,在于企业内部随着时间的递进逐渐形成了多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以内部利益至上的本质,使得企业逐渐失去了对外的高速拓展能力。 随着高速拓展能力的消失,利益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抢占内部现有资源,职位的分配也开始依从稳定、服从,从而使得团队的能力开始下降。 对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也就是老板来说,他乐得见到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出现,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在较少的精力投入下,获得足够的企业稳定性。 但老板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无疑会使这些团体感到压力,老板的业绩指示,必然需要一个承载物。 如果是将业绩下降的原因归咎于其他团体,自然会遭致其他团体的打击,因此这种业绩下降压力最适合的传递者,也就是企业的基层员工。 基层员工即使是蒙受冤屈,也没有能力进行反抗与向上沟通,因此严抓考勤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将“锅”扣在基层头上。 先是用“摸鱼”将一部分基层辞退,获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接着又可以用新团队磨合来继续转移业绩压力。 如此一来,利益共同体继续把握企业的主要资源,而锅,每时每刻都有基层在背着。 02 管理能力的下降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团队的人员吸纳不再以能力作为主要参考,而是以稳定与服从作为关键指标时,一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必然是不断下降的。 企业团队的整体能力下降,直接导致了团队失去了对下属员工的管理能力,团队中成员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开始趋向于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从而逃避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
如果一位管理者主张投入成本对员工进行激励,那么未来的不可预料性,则使他自身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每一位管理者,必然会逃避这种责任。 对于管理者来说,对这种责任的逃避,完全不会引起他的道德内疚,毕竟当团队内的成员都在“摆烂”时,谁也不会傻到做那个“出头鸟”。 至于管理能力下降导致的企业损失,对于利益共同体来说则是完全不必担忧的事情,毕竟随时都有基层在准备背锅。 既然要谈价值、谈结果那么“摸鱼”与否,并不重要唯结果论,这似乎是如今许多企业家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会在多个场合表示,一个员工的价值才是最被他们所看中的。 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管理者可以做到唯结果论,更多时候管理者需要的是结果与过程并存。 即使是成果出色,“摸鱼”也是不对的,这便是典型的过程论,如果一个企业以过程来评判一个员工的价值,那么一个员工努力了,却没有好的成果,是否又应该得到表扬? 说到底,企业的文化、价值传递,本质上是服从于自身利益的,当一个人成果出色时,便会搬出过程论;当一个人没有成果却拼尽全力时,又会搬出结果论。
这显然是管理者在以自身的利益角度来思考,毕竟员工请假必然会影响工作,而影响工作则不免会使管理者自己遭遇风险。 企业,或者说是职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工作的个体,是否要抛弃自身所拥有的全部生活,以完全投入的姿态进行工作,一切以工作为主? 我认为并不是,一个组织泯灭了人性,其内在的个体必然会产生不满,毕竟相较于工作,生活才是生活中最浓厚的色彩,而生活本身,是富有人性的。
但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无法理喻的事情,因为企业如今所实行的薪资标准,本就是双方就现有工作状态所进行的约定。 当企业开始严格要求8小时工作制,不允许“摸鱼”的存在时,则需要经历对薪资重新商讨的阶段。 但以如今的劳资市场关系来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商讨,是很难平等进行的。 我一向不认同科技作为监管手段,这在我看来不异于科技的“作恶”,因为科技本身,是服务于大众,而非凌驾于大众的。
在相同工作量下,有闲情逸致摸鱼的员工,才是真正出色的人才,可为何这种人才,不愿意将“摸鱼”的时间用来表现自己,用来竞争更高的职位? 说到底,不过是看透了公司,看破了希望罢了。 文章来源:职场手记。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