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青岛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青岛信息港 首页 区市频道 查看内容

艺术为桥,精神为魂:白沙湾学校雷锋文化艺术孵化基地的深耕与辐射之路 ...

2025-10-27 21:47| 发布者: 高新区采编中心| 查看: 9| 评论: 0

摘要: 本网讯青岛白沙湾学校雷锋文化艺术孵化基地,作为学校十年雷锋精神育人实践的核心载体与创新延伸,近两年来在平台搭建、实践创新与经验辐射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基地以“艺术具象精神,文化浸润成长”为理念,通过标志 ...

本网讯青岛白沙湾学校雷锋文化艺术孵化基地,作为学校十年雷锋精神育人实践的核心载体与创新延伸,近两年来在平台搭建、实践创新与经验辐射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基地以“艺术具象精神,文化浸润成长”为理念,通过标志性事件筑基,以可复制经验推广,成为青岛地区雷锋精神艺术化育人的标杆范本。

一、锚定发展节点,夯实基地根基

近两年来,基地依托系列重磅事件实现能级跃升,从校园阵地成长为区域文化育人枢纽。

1.枢纽平台落地:研究会分会揭牌赋能专业发展2025年3月4日,“聚焦文化两创 赓续雷锋精神 助力教育强国”系列活动在学校举行,全国学雷锋两会、市社科联等多部门联合为青岛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城阳分会揭牌,标志着该分会正式落户白沙湾学校。这一事件将基地纳入市级雷锋精神研究与传播体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源对接与专业支撑,使基地从“校园实践场”升级为“区域协同体”。

2. 艺术成果破圈:专业赛事彰显育人实效2024年11月,基地孵化的马林巴交响乐团携作品《红旗颂》亮相第十一届青岛国际打击乐艺术节,与专业演艺机构同台展演。作为此次艺术节中少有的中小学代表,作品以红色旋律诠释奉献内涵,将雷锋精神与艺术专业素养深度融合,成为基地艺术成果走向公众视野的标志性突破,印证了“精神+艺术”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3. 校社协同深化:多元联动拓展实践场景基地以艺术为纽带串联校社资源,近两年联合城阳巴士第六分公司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在清明祭扫中组织学生创作烈士事迹主题绘画敬献英烈,在防灾减灾活动中指导学生用漫画解读应急知识,将艺术创作与志愿服务、红色教育紧密结合,让雷锋精神在具象场景中可感可践。

二、构建三维路径,实现辐射延伸

基地以十年实践积淀为基础,近两年来形成“阵地标准化、创作课程化、传播社会化”的推广路径,推动经验从校内走向区域。

1.阵地标准化:打造可复制的精神育人空间基地依托学校雷锋文化馆构建“1+N”展示体系:“1”个核心展馆常设师生雷锋主题艺术作品展,涵盖绘画、手工艺品、歌曲乐谱等成果;“N”个延伸阵地包括校园文化墙、主题走廊、社区服务点,将艺术作品融入日常场景。这种“核心馆+流动点”的阵地模式,已为周边多所中小学提供建设参考,助力区域形成雷锋文化艺术展示矩阵。

2. 创作课程化:输出系统化的艺术育人方案基地联合青岛雷锋精神研究会、青岛大学志愿者团队,开发“雷锋精神艺术创作”校本课程体系,涵盖三大模块:一是“事迹解码”,通过雷锋故事解读提炼创作素材;二是“技法实践”,结合非遗技艺、音乐创作等开展专项培训;三是“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将创作融入志愿服务。该课程已通过城阳区教体局教研平台分享,成为区域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典型案例。

3. 传播社会化: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辐射网络基地建立“校园展演+社区巡展+媒体传播”的立体传播链:在校内通过文化节、主题班会实现成果常态化呈现;组织师生走进金色海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艺术作品展与创作 ;联合地方媒体对《红旗颂》展演、主题创作等活动进行报道,扩大雷锋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三、艺术赋能让雷锋精神永葆鲜活

1. 精神具象化是育人关键雷锋精神的抽象内涵需通过艺术载体落地。基地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当学生用画笔勾勒雷锋事迹、用旋律演绎奉献故事时,“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精神特质便从概念转化为情感体验,这种“感知—共鸣—践行”的路径,显著提升了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2. 专业协同是品质提升的支撑青岛市雷锋精神研究会的理论指导、青岛大学志愿者的专业助力,为基地注入了“理论深度+艺术精度”的双重动力。这种“校研联动、校校协同”的模式,破解了中小学艺术育人专业资源不足的难题,为基层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协作范式。

3. 辐射延伸是价值彰显的必然作为青岛雷锋文化艺术教育的“排头兵”,基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本质是雷锋精神从教育场景向文化场景的延伸。这种延伸不仅让基地成果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价值,更印证了基础教育机构在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担当,为新时代校园文化育人提供了“从实践到示范”的白沙湾经验。

编辑:王维佳
责任编辑:张致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