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患者进行气管镜检查。 (来源:青岛市市立医院) 信网8月16日讯 (首席记者 丛黎 通讯员 刘芳)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门诊,面对被堵塞的仅有一线缝隙的主气道,病人胡女士严重憋气,生命危在旦夕。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秒必争,迅速为病人开通紧急救助绿色通道,应用支气管镜技术,成功为病人清除一个个气道“路障”,为病人打通堵塞的气道,为其摆脱死亡的威胁。 憋气 大气道被堵塞 “夹缝” 中求生 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胡女士(化名),不幸罹患乳腺癌,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放疗后进行了气管切开,抵抗力低,比较虚弱,无力咳痰。 8月8日早晨,胡女士起床后感觉憋气逐渐加重,不能平卧,家人焦急如焚,带她来到市立医院本部耳鼻喉科就诊。接诊的高峰医生迅速为期进行喉镜检查,发现似有异物阻塞了大部分大气道,仅留有一丝缝隙,不排除结痂的痰块,但喉镜无法取到。于是立即将病人转诊到本部呼吸科门诊,张淑立主任医师接诊后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口唇颜色开始发绀,面色青紫:“病人病情严重,必须紧急进行气管镜检查”。尽管当时已临近下班,呼吸科所有在班医生接到信息后主动延迟下班,在班听令。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魏东带领团队立即为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启动备用房间,紧急调动在家中休息的支气管镜专业护士杨婕。由魏东主任医师、王毅副主任医师、魏风芹副主任医师以及耳鼻喉科高峰医生,杨婕、林青青护士组成的气管镜抢救团队迅速到位,启动紧急救治,完善必要的术前检查,制定手术预案,迅速将患者推入支气管镜室。 内镜下清除气道“路障” 畅通呼吸 患者进入支气管镜室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0%左右(吸氧8L/min),正常50多岁成年人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果阻塞的气道不能及时打开,患者随时面临死亡的风险。 而气管镜操作过程面临更大的难题就是患者无法平卧,只能半坐位,这是对气管镜操作人员最大的考验。魏东副主任指挥若定,王毅副主任医师从容镇定地拿起气管镜开始操作,耳鼻喉科高峰医生负责患者气道管理,魏风芹医生负责患者生命体征看护,杨婕、林青青护士配合气管镜操作,大家各司其职,抢救有条不紊。 进镜后发现,病人气管切开处的金属套管末端有大量肉芽组织及痰栓形成,几乎阻塞了整个主气管,仅留一条细缝。在所有人的默契配合下,王毅副主任医师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活检钳夹取肉芽组织,主气道被成功打开了;紧接着对整个气道探查,发现还有一个巨大痰痂阻塞在右主气管,表面十分光滑,异物钳无法取出,这时候支气管冷冻技术派上了用场。王毅副主任医师启用冷冻探头,在零下42℃低温下将痰痂牢牢地吸附取出。一步步有惊无险的操作,最后成功取出了所有堵塞在气管的异物,患者氧饱和逐渐回升到99%,憋气症状好转。这时候病人已经可以平卧了,面色由紫转红,口唇颜色逐渐红润。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舒了一口气,神情由凝重变得轻松起来。术后,病人转入呼吸科病房继续治疗。 患者从发现憋气症状加重来市立医院就诊,到明确诊断大气道阻塞,再到支气管镜取出结痂痰块及肉芽组织解除阻塞,成功救治,离不开呼吸科、耳鼻喉科的迅速联动与合作,离不开青岛市市立医院过硬的技术团队和畅通的应急救治流程。 呼吸内镜——呼吸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和手 呼吸内镜技术不仅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缓解呼吸道等不适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恶性肿瘤的分期。在副院长、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学东的带领下,呼吸内镜已成为本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大亮点,近十几年来,医院先后派出多名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医院学习,目前科室已经开展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气道廓清术、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术、超声小探头术、氩气刀热消融术、电凝、电切圈套术、镜下肿瘤切除术、超声支气管镜下淋巴结活检术、内科胸腔镜等十多项支气管镜技术,平均每年完成900余例呼吸内镜诊疗,锻炼出一支专业的呼吸内镜技术精英团队。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必将为广大岛城人民带来更多的福音。 文章来源:信网。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