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穿马扎后合影留念 (来源:信网 首席行动员 丛黎 摄) 信网7月14日讯(首席行动员 丛黎)“我们的志愿者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发现居民对于一些热门服务项目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志愿者的时间和人数又是有限的,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由志愿者现场教给居民服务技能,居民们从单纯被服务到参与技能的学习中去,大家互相学习,在技能不断传递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居民获益。” 7月14日上午,在市北区辽源路街道佳木斯路社区,信新相映·赋能班正式拉开帷幕,一场与众不同的手作课程正在火热进行,这场课程的老师是信新相映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她将自己的技能无私教给社区的“红马甲”志愿者们。打破了传统志愿活动的服务模式。是不断践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一进步和创新。 居民正在认真学习穿马扎 (来源:信网 首席行动员 丛黎 摄) 上午九时,来自青岛巴士·暖行扬帆志愿团队的志愿者逄增姬准时来到佳木斯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10位作为学员的社区“红马甲”志愿者们早早等候在此,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她们并非来接受志愿者的服务,而是现场学习技能,穿马扎,几位学员非常积极,明显有些跃跃欲试。 行动员了解到,近期,穿马扎便民服务在信新相映便民服务大集及小活动专场上接连收获了很高人气,不难看出,居民对于穿马扎的需求非常大。为了能够尽可能满足更多有需要的居民,让穿马扎技能不断相传,信新相映携手志愿团队共同为居民带来了一场现场教学课程,学员们学得起劲,老师教得专注。 在活动现场,年龄最小的学员58岁,最大的71岁,学习不分年龄,这些中老年居民们学习能力相较于年轻人一点儿也不逊色,大家仔细观摩老师的手法,谨记口令,紧跟实操,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看着挺简单的,一上手就糊涂,多亏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居民贺女士说。 “老师,你看看我这个马扎怎么看着有点儿别扭,是哪里出问题了吗?我也看不出来。”居民王女士拿着自己即将完成的马扎找到逄增姬请教,经验丰富的她一眼便找出问题,原来是出现了一处漏孔,经过老师的指点,王女士很快便完成她的“作品”。几位学员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志愿者表示感谢。 行动员从社区工作人员的口中了解到,这些身穿红马甲的居民们其实是社区的志愿者,她们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将穿马扎技能不断传递给更多的人,在社区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志愿者现场教居民穿马扎 (来源:信网 首席行动员 丛黎 摄) “来之前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居民参加,之前我都是给居民穿好,今天则是把这项技能教给他们,阿姨们学得很快,经过一一指导以后,都能独立完成,我也感觉非常有成就感。”志愿者逄增姬告诉行动员。多次参加穿马扎服务的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经验丰富且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着志愿服务奉献精神。 “前期我们了解到,居民对于穿马扎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一些老年居民,他们觉得现在的这些塑料的小板凳还是没有之前用的马扎坐着舒服,这种古色古香的东西其实也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回忆,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种手作的马扎已经很少见,所以我们就和信新相映策划了这样的一期活动,通过志愿者现场教,居民现场学的形式,能够让居民们真正参与进来,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能很好地传递下去。”佳木斯路社区党委书记王靖表示。 记着了解到,信新相映·赋能班是继信新相映便民服务大集的又一创新和尝试,志愿者手把手带教,使居民能够亲身参并掌握技能,进而服务更多有需要的居民,打开了便民服务范围“由点及面”的局面,真正让便民服务在社区中形成良性健康的发展。 文章来源:信网。如上内容为青岛信息港(www.qingdaoxinxigang.cn)官方网站综合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青岛信息港官方网站是山东青岛区域化综合性新媒体平台,目前青岛信息港已全网覆盖,主要有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哔站、知乎、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商业平台,以及中央和省市地方官方媒体平台入驻号,实现了全网覆盖。青岛信息港是山东半岛地方信息门户,拥有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按规定进行工信部和公安局的备案,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网站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如需转载时请保留原版权的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